实施国家储备林项目(以下简称“国储林项目”)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而作出战略部署,是调整树种结构精准提升森林质量的重要抓手,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有力支撑。项目建设可实现社会有生态、国家有木材、政府有投资、林业有发展、企业有效益、百姓有收入的“六有”目标。目前,黔东南州已获银行授信项目34个,总投资达180亿元,授信金额135亿元,授信面积达182万亩,累计获得到位资金44亿元。
一是“强”组织建专班,持续高位推动。黔东南州、县(市)、乡(镇)、三级均成立了以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为国储林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分管负责同志及各相关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国储林工作领导小组,把国储林项目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重点抓,各部门主要领导亲自调度,亲自安排部署,做到“既挂帅又出征”,切实把项目建设工作责任扛在肩上、放在心上,持续推动项目建设。抽调精干力量,充实项目专班。通过抽调专业技术精,业务能力强的工作人员充实到州、县、乡各级国储林项目专班,增强国储林项目建设专班力量。州级抽调财政、金融、自然资源、国资等部门业务骨干充实专班力量,各项目县(市)、乡(镇)等也参照州级抽调人员充实专班队伍,强化了专班力量。目前,黔东南的州、县、乡三级共抽调参与国储林项目建设人员达300余人。
二是“强”政策宣传,引导林农参与。通过电视、广播、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召开院坝会,村民大会,集中发放林地流转、林木收储资金现场会等多种形式,加强国储林惠民政策宣传,争取群众支持和参与项目建设,确保林地流转、林木收储工作扎实有序推进。通过支持培育发展各类林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采取土地入股和“返租倒包”形式加强与林农利益联结,积极推广以工代赈,让群众在林地流转后同样可以获得持续经济收益。如,我州丹寨县采取的“倒包返租”就是林农流转林地林木后,可以用林地流转林木收储费用,继续返租或入股方式参与国储林项目建设,发展林下经济入股分红或直接参与务工获取劳务报酬收入,让群众参与项目建设和后期项目管理,实现林农持续经济收入,填补公司管理人员不足问题。
三是“强”筹措资金,撬动金融投资。通过充分整合发改渠道和财政渠道有关项目资金、利用好“东西部协作”、“对口帮扶”等渠道资金,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主动争取地方专项债券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基金、绿色生态环保类基金等,足额匹配项目建设所需资本金,确保项目能在银行审查后及时授信和放贷。截至目前,全州全州国储林项目到位资金43.93亿元,其中,银行贷款资金33.11亿元、自筹资本金9.64亿元、专项债券1.18亿元。累计使用资金38.55亿元,其中银行贷款资金29.95亿元、自筹资本金7.52亿元、专项债券1.08亿元。
四是“强”化招商引资,引入多元投资。围绕“国储林+”,精心包装一批规模大、质量高、产业链长、产业辐射宽、带动能力强的项目。通过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对外来客商积极接待洽谈和协调服务。如,我州黎平县引进中林集团投资建设国储林面积240万亩,目前已完成战略协议签订,开工仪式,公司正式挂牌成立。将在资源培育和林业产业方面开展深度合作,着力打造高标准油茶基地,高水平森林康养基地,高效益林产品加工基地,高质量现代林业产业示范区。
五是“强”育良种选壮苗,严把种苗质量关。为保障项目建设适地适树,科学合理选择种苗,结合我州实际,出台了《黔东南州主要乡土树种名录》《黔东南州“十佳”系列树种推荐名录》,筛选出适宜黔东南发展的乡土树种150种,用材、菌材、绿化等“十佳”系列150种。同时,发挥全州国有林场和国有森工企业的育苗主渠道作用,建立保障性苗圃,确保国储林项目建设使用的种苗来源清楚,是良种壮苗,严格执行林木种苗检验检疫相关规定,加强项目用苗的事前检查、事中监督,事后验收全过程管理。做到严格按照作业设计和相关技术规程规范使用苗木,高质量高要求推进国储林项目建设。
六是“强”科技建示范,发挥示范引领。为解决基层林业技术力量不足,科技支撑较弱等问题,我州通过加强与贵州大学、凯里学院、黔东南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进行合作,积极开展国储林关键技术难点问题的科技攻关,推动项目关键问题的解决。同时,州林业局将研究生以上学历、副高以上职称的技术人才组建成多个专家服务团队,按片区包县,指导各县(市)按照国储林现有林改培、中幼林抚育、集约人工林栽培三种类型分别建立科技示范样板点,要求县级示范1000亩以上,乡镇示范500亩以上。通过示范点建设,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探索能够在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兼顾,实现项目建设利益最大化,真正把国储林打造成新时代林业建设的样板工程,实实在在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绿色资产、财产。目前,全州已建成不同建设模式的国储林项目示范点28个,面积达3万亩,覆盖全州16县(市)。
七是“强”项目监管,保障建设质量。为确保国储林项目实施质量,我州相继出台《关于加快建设国家储备林项目高质量建设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强化国家储备林项目实施质量监督管理的规定》等系列文件和规定,从项目选地、采伐设计、林木采伐、小班整地、苗木质量、造林植苗、竞标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资金使用管理等十个方面进行规范管理。从全过程、全周期加强项目实施过程的监管。同时,及时组织技术力量定期深入各县(市)对国储林实施开展技术指导,对已完工的项目要求县(市)级及时开展自查,州级进行核查,对核查发现的问题由州林业局县级领导带队反馈,督促县(市)限期整改,保障国储林项目建设质量。
八是“强”链接促增收,助力乡村发展。实施国储林项目,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盘活国有林场面积8.5万亩,政府获取国有林有偿使用收益资金3.84亿元,木材采伐收入约1.19亿元,实现国有林场永续利用。同时,项目实施强化与群众利益链接,通过流转林农林地林木,林农获取租金,实现“资源变资产”;林地林木折价入股参与项目投资,年底分红获取收益,实现“资金变股金”;林农通过资金、林地、林木资源入股成为项目建设股东,实现“农民变股东”;项目实施还提供就业平台,林农参与项目建设获取劳务报酬等多种方式参与项目建设,。目前,我州已通过实施国储林项目流转林地、收储林木面积达70万亩,累计受益群众5.1万户,涉及178个乡镇,698个村,受益金额达15.68亿元,户均收入约3万余元;项目共完成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林区道路670公里,其中林区公路330公里、生产便道340公里。通过国储林项目的实施,不仅带动项目区林农增加经济收入,同时也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