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发展林下经济“四个准”助推“青山”变“金山”

来源: 局办公室、局产业科、局政策法规和改革发展科 发布时间: 2023-05-15 15:33

2022年黔东南州探索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入选省级“一市一示范”以来,黔东南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围绕绿色主题,以黎平县为集成示范点,通过选准产业、精准模式、找准瓶颈、定准机制,大力发展林下种植、养殖和森林景观利用等林下经济,推动单一林业向复合产业转变,走出一条符合全州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道路。2022年,黎平县林下经济产值由2021年底的10.79亿元增长到12.68亿元,同比增长17.52%。

一、选准产业,夯实林下经济基础一是发展特色林药产业充分发挥生态比较优势立足资源禀赋,将林药产业规划布局于交通条件便利、森林资源丰富、水源灌溉条件好的国有乌下江林场九潮镇万宝山、国有石景山林场德凤街道汪家庄村、国有东风林场、全省海拔最低的龙额镇、地坪镇等区域。国有林场通过“3免2减半”的政策提供林地资源,吸引社会资本投入,进一步扩大林药规模。如国有乌下江林场通过“3免2减半”的政策,吸引黎平青江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投资2400万元,建成了全县连片规模最大的万亩天麻种植基地。二是发展特色林菌(茯苓)产业。茯苓为兼性寄生真菌,喜欢寄生于松树的根部,依靠其菌丝在松树根和松树干中蔓延生长,分解、吸收松木养分和水分作为营养来源根据林菌(茯苓)这一生长习性将林菌(茯苓)产业规划布局于九潮、孟彦、茅贡、中潮、德凤等马尾松资源丰富的乡镇(街道)。通过引进实力雄厚、经验丰富、技术力量强的实施主体按照“五统一”的标准(统一育种、统一种植、统一技术、统一加工、统一销售)全产业链发展林菌产业。如贵州裕丰惠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围绕“种植标准化、管理规范化、产业规模化、产品多元化、销售一体化”的产业发展思路,推动茯苓产业快速发展,在九潮、茅贡、坝寨、中潮等乡镇种植茯苓2000多亩,利益联结农户170多户,带动就业3.5万多人次,实现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三是发展特色林禽产业。按照“做优存量,做大总量”原则,重点发展林禽产业,结合州内和粤港澳大湾区市场需求,将林禽产业规划布局于旅游资源丰富、游客多、交通条件便利的高屯、茅贡、肇兴等乡镇(街道),全力打造供给粤港澳林特产品基地。如黎平县肇兴镇结合交通区位优势,打造了年出栏5万羽供给粤港澳大湾区的林下养鸡示范基地。四是发展特色林蜂产业。结合生态环境优良,气候条件优越,花粉品种繁多和群众养蜂基础好等优势,林蜂产业主要规划布局于德顺、洪州、德化等乡镇。2022年,全县养殖林蜂4.347万箱,涉及农户1313户。如黎平县德顺乡结合当地资源优势,打造了万箱林下养蜂示范基地,现有蜂箱保有量11000箱以上,年产值在440万元以上。

二、精准模式,发挥林下经济效益一是创新“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林药发展模式。由企业负责培育、技术指导以及药材回收,合作社负责按照企业的技术规范组织农户培训和推进基地标准化建设,鼓励农户以土地入股并以“返租倒包”等方式分户分片进行管理。如2022年,黎平青江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通过“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投入资金700万元在石景山林场打造了“技术试验、种植示范、育苗育种”2500亩综合性林下天麻种植示范基地,利益联结农户70多户。二是创新“企业+合作社+农户”林菌发展模式。由企业负责提供菌种、技术并回收产品,合作社负责组织农户培训和实施,农户负责提供菌材(松木),并利用自有林地分散分户发展。如国有花坡林场利用林地资源,贵州华滨崧木灵芝公司自筹资金1000万元,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结合国储林项目的实施,打造了“兰溪谷灵芝种植示范基地”,就近为易地搬迁户长期提供30多个岗位,季度性用工达500多人次,助农增收3000元以上。三是创新“企业+合作社+农户”林禽发展模式。由企业负责提供禽苗、饲料以及回收,合作社负责按照企业的技术规范组织农户培训和分户饲养,农户可利用自有林地,按户均300-500羽进行分户分散饲养,确保生态环境不受破坏。如黎平县肇兴镇鸿人雁家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林禽发展模式,利益联结农户30多户,带动就业800多人次。四是创新“乡级合作社联社+村级合作社+片区农户养殖”林蜂发展模式。由乡级合作社联社负责提供蜂箱、技术、收购产品及包装销售,村级合作社负责按照“六统一”(统一标准蜂箱、统一养殖技术、统一质标准、统一保底回收、统一品牌销售、统一收益公红)养殖要求,组织农户培训和实施,农户可根据村级合作社规划片区进行分区养殖。如黎平县德顺九一泽农种养殖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与平甫村集体合作社联合发展林下养蜂产业,利益联结农户41户。

三、找准瓶颈,补齐林下经济短板一是解决好资金难题。用好用活黔党发〔2021〕20号文件中的“支持国家储备林40%以内贷款资金实施林下经济项目”政策,统筹国储林资金2705万元、东西部协作资金等2402万元等用于支持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实现产业发展资金投入由财政投入为主向社会、金融、财政投入相结合转变,破解林下经济发展资金投入不足、渠道单一问题。二是解决好技术难题。通过与贵州大学、省农科院、州农科院、州林科所等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机制,构建专家+林下经济”技术支撑模式,形成了“一企一顾问”“一基地一专家”的服务机制,大力探索发展新技术、新方法,不断补齐产业发展中的技术短板。如在天麻种植中,技术人员通过探索钵种和袋种新技术试验示范研究,集成总结出天麻袋栽育苗、种植一体化技术体系,该技术能极大地增强种苗抗灾抗病能力,降低种植成本,有效解决“一年种天麻,三年闲地块”的问题,实现天麻种植“集约管理、统一标准、节约成本、品质优良”的目标。三是解决好加工难题。通过大力招商引资和积极培育本土企业等方式,积极鼓励企业由种植基地初级产品向精深加工转变延伸,先后引进和培育种植、加工、销售功能一体化企业10家,推动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如贵州颐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通过在黎平县二望坡利用间伐材种植规范可追溯茯苓搭建“定制药园”,成功研发生产茯苓侗果、茯苓茶、茯苓山药粉等产品。四是解决好销售难题。通过“线上+线下”模式,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线下在车站、商场和景区等人流量大场所开设农产品体验店;线上鼓励企业、合作社入驻天猫、淘宝、京东等国内大型网络销售平台,合理利用“网红效应”开展直播带货等方式,打破传统“坐等上门”销售模式,提升群众发展林下产业积极性2022年黎平县林下产品线下销售金额约1.2亿元,线上销售2000余万元。

    四、定准机制,保障林下经济成效一是建立高位推动机制。成立以州委书记、州长任双组长,分管副州长任副组长,黎平县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州直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林下经济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解决试点改革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建立州、县两级林业部部门联议机制,采取培训、指导、协助、联合工作等措施,从产业调研、实施方案的编制产业布局、示范基地的打造等方面入手,全方位共同推进黎平县林下经济产业的发展,确保林下经济稳中求进发展基调。二是完善生产监管机制。通过制定《林下养鸡经营管理规范》《林下食用菌生产经营管理规范》《林下中蜂养殖技术规程》等11项林下经济州级地方标准,构建林下重点发展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标准化监管体系有效服务支撑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在产前,严格按照制定的标准进行品种、种养殖林地的选择等进行监管,确保在生产第一环节就无破坏生态环境和种养殖品种杂乱无效等情况发生;在产中,严格按照制定的标准进行病虫害防控、无害化处理等,确保在产品生产过程中无使用有毒有害农(兽)药、农残超标等情况发生;在产后,严格按照制定的标准进行产品采收、运输、贮存和销售,确保产品的质量与效益三是创新利益联结机制。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三变”改革,大力推广农户充分参与林下经济生产经营管理与年终分红模式,让农户通过林地流转、资源入股、劳务收入、效益分红等方式增收致富,实现“利益有联结、管护有保障、技术有提升、收入有提高、产业有发展”,保障农户利益,坚决避免“垒大户”现象四是严格督查调度机制。领导小组办公室对改革试点工作推进情况进行调度和督查,定期组织对黎平县林下经济工作落实及推进情况进行跟踪指导、监测督导建立每月一调度机制,重点调度面积产值完成率、示范基地建设进度和市场主体培育等,对在试点工作推进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解决,确保试点工作高效有序推进并定期对发展林下经济产业过程中有无违规破坏林地和落实政策措施不力等进行重点督查,发现问题严厉问责,形成震慑。